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开启一段敦煌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本 文 约 6100字
阅 读 需要 16分 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彼时,晚唐于安史之乱的余殃中残喘出一线生机,却又受困于藩镇割据,内忧外患,49岁的张议潮于沙州起事,率归义军奋战十三年,光复了重镇敦煌、光复了河西十一州4000里国土,重新打通沉寂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河西走廊,使得“六郡山河,宛然而旧”“沙州一郡,人物风华,一同内地”。
张议潮与归义军的时代悲歌,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家国大义,也是中原文化护佑一方百姓的士人精神。
敦煌莫高窟156窟中一幅壮阔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在如今敦煌莫高窟的156窟南北壁及东壁南北两侧底部,有一幅绘于晚唐时期、表现大唐节度使统军出行时赫赫军威的长卷式壁画,高108厘米,长855厘米,画上人物共114身,鞍马80身,无论人马,皆雄姿壮丽,气派非常。
画面正中绘制一人,鞍马和人物皆比其他人大了一圈:此人头戴白纱捗头,身穿圆领红袍,坐下白马,手执短鞭,在八名步骑“银刀官”的拱卫之下统军出行,后随子弟军,拥着“信”宁大旗。画旁题书“河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张议潮统军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简称“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画中这位人物,正是晚唐时期归义军第一任节度使——张议潮。虽题为河西节度使,但张议潮一生都未获得过真正的河西节度使旄节。
弹指之间,现存于法国国立图书馆的《敦煌遗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亦真亦幻”的奇事。时当大中四年(850),唐宣宗忽然收到来自失落河西的消息。从沙州(敦煌)赶来的高进达从敦煌北上,不远万里前往长安,奉命向大唐皇帝报捷——沙洲光复。此行九死一生,悲歌泣血,君臣闻讯无不落泪,宣宗怔怔叹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之所以说这件事奇幻,是因为这是67年以来,大唐第一次听到来自故土河西的消息。接着大中五年(851)五月,一个叫悟真的沙州和尚再次入朝报捷。当年七月,张议潮之兄张仪谭奉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的图辑,第三次入朝报捷。至此,除凉州外,河西重镇全部光复。
从敦煌出发的使者团要绕过吐蕃、回鹘、嗢末、党项人的部落,绕过尚未收复的凉州,抵达的那一刻,失落百年之久的河湟之地,再次回归大唐怀抱。
安史之乱,惊破霓裳羽衣曲
故事还要从安史之乱说起。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12月6日,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脱掉了“父慈子孝”的婴儿面具(唐玄宗和杨贵妃曾为安禄山举行婴儿洗三礼),将脸一抹,化身为葬送盛唐的“罗刹”,伙同同乡史思明悍然发动了彻底改变历史走势的安史之乱。一时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未几洛阳陷落,潼关失守,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玄宗仓皇“南幸”,逃至马嵬驿后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及杨贵妃,随后二人被赐死,玄宗入蜀蜗居,太子李亨出来主事,于灵武称帝组织平叛,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史称唐肃宗。
《明皇幸蜀图》。作者/(唐)李思训(一说李昭道),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久不闻兵事的唐军无力抵挡安禄山叛军突如其来的闪击。为了平叛,安西、北庭都护府所在的河西军马悉数被征调至内地勤王,一场顾此失彼、旷日持久的战事就此展开。
八年之后,安史之乱终被平定。在这场伏尸千里的平叛中,西北的将士大多死在内地,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被谗言所害,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陇,曾经威震西北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兵败被害,西北彻底成为空巢。
与此同时,崛起于西域的吐蕃日益强大,开始对河西之地鲸吞蚕食。除了吐蕃,回纥、党项各部族也寇边犯境,兼吞河陇。北庭、安西都护残部拼死抵抗,无奈孤木难支。少了朝廷的支援,虎视眈眈的各部族愈发跋扈,“回纥擅出鸿胪寺,白昼杀人,有司擒之,上释不问”。
大唐神威,一去不复返了。
开元二十九年(741)唐时期全图。来源/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
唐代宗时期,郭子仪入朝,为皇帝说起边关之事,痛陈道:朔方,是国之北门,很多战士都被消耗了,每十个人中才有一人能活下来。现在吐蕃占据了河、陇两地,聚集了羌、浑等多个部族,实力强大了十倍。希望能尽早遏制扩张,各地调集精兵,组成四五万人的军队,足以制胜。说到恳切处,“至涕泗交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
可此时的唐朝廷已今非昔比。饱受藩镇之苦后,朝廷已将削藩作为头等要务,纵然有心边关之事,却也腾不出手。至代宗广德元年(763 ),吐蕃人已经攻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切断了安西、北庭与中原的联系。“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没,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衽矣”。(《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
遥想当年,长安城的开远门外,立着一个牌堠(里程碑),上边写着:“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这是大唐极盛时期版图的写照,如今纵然百官落泪,群英泣血,也只能扼腕感叹一句:“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建中二年(781),大唐的边陲沙州(敦煌)失陷,原本那个沟通西域、富庶天下的河西走廊,与中原彻底断绝,互相不知存亡。又过了十年,公元791年,坚守到“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的大唐西域最后一座孤城西州,像一根在狂风骤雨之中毅然挺立的顽强烛火,在蜡尽油干后熄灭,自此之后,大唐的旗帜彻底消失在西北的茫茫大地上。
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张议潮出生了。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张议潮生在沙州的鼎族豪宗——敦煌张氏。这一年四海荒荒,生民失业,距离河西重镇沙州陷落吐蕃之手已过去18年。18年来,河西成为飞地,昔日威震陇西的安西、北庭都护府早已成为过去,“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已成笑谈。
唐德宗画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来源/浙江图书馆中国历代人物图像数据库
忠魂不灭,张仪潮成长史
吐蕃占领河西后,采取了残暴的统治方式。当地百姓,丁壮者则掳为奴婢,种田放牧,强迫劳作,对老弱妇孺则动辄“断手凿目”,弃之道旁。他们大肆劫掠人口,将本来世代耕种的陇西百姓大批迁徙,分给吐蕃属部羌、浑等部落。五六十年过去了,边境再无中原王朝的消息,仍然记得大唐故土的人要么已老,要么已死。他们教孙子学习家乡的语言,讲述大唐的壮美城阙,但年轻人很多已不知自己的祖先是汉人。
在这种情况下,赤血丹心的忠勇、被奴役的遗民毫无办法。从史料中我们知道,张议潮之所以能抵御吐蕃同化,在中原王朝音讯全无,甚至不知唐朝年号的情况下还能有不忘故国的信念,与他家族世代在沙洲任军职有密切关系。
后人笔下的张议潮形象示意图。来源/纪录片《西北有孤忠》截图
张议潮的父张谦逸是沙州当地职位最高的汉人官员,为人“高踪出俗,劲节冠时,誉满公卿,笑看宠辱”,在国耻邦危之际,一直心系汉祚,家中典藏了当年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峥嵘往事。
年少时,张议潮就表现出极强的爱国情怀,少好文史,长通韬略,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常以唐朝大将封常清为自己的偶像。封常清在开元年间接替大将高仙芝升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兼任北庭节度使,统领河西兵马,后率领唐军出击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还”,屡立奇功,将兵峰进抵吐蕃故地。诗人岑参曾在天宝年间远赴边塞,投入封常清麾下成为幕僚,见证了他消弭边患、威震西域诸国的功绩,记述:“西边虏尽平,何处更专政。幕下人无事,军中政已成。”也是在这个阶段,岑参写下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中的边塞虽苦,整体意象却是壮美的,以磅礴的气势勾勒出河西的奇寒,以峰回路转的笔调摹写出北地的浪漫奇观,处处透露的仍是盛唐的气息。
安史之乱爆发后,封常清被调往内地靖难勤王,后被宦官边令诚诬告,与高仙芝一起坐罪处斩。临死前献上表章《封常清谢死表闻》,字字泣血,忠心天鉴。
张议潮年少时曾手抄这篇遗书,后来,该抄本随众多佛经典籍被封入莫高窟藏经洞,千年后(20世纪初期)被王道士意外发现,又被法国人伯希和带走,现存于巴黎国立图书馆敦煌文书P.3620,尾题有“未年三月廿五日学生张议潮写”。文中“长安日远,谒见无由……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恐怕是早年的张议潮最能与之共鸣的地方。
张议潮手抄《封常清谢死表闻》(部分),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号为Pelliot Chinois 3620。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
年近五旬,毅然举旗起义
大中二年(848)三四月间,蛰伏至49岁的张议潮终于抓住机会,在沙州毅然率众起义,揭开河湟失地誓心归唐的壮烈篇章。
《张淮深碑》记载,张议潮“上明乾象,下达坤形。观荧惑而芒衰,知吐蕃之运尽”。上指乾卦,代表天、刚、父、君;下指坤卦,代表地、柔、母、民。张议潮通过观看天象,见到火星(荧惑)的光芒逐渐衰微,就知道吐蕃国的运势已经到了尽头。在古代,以占卜、观天象为主的天命观成为中国古代战争的一项常规指导思路,以阴阳、运势、异象来提振士气,有时也假借鬼神之名,预测可能发生的军事变动。
纸本工笔重彩中国画《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左下为晚唐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一家。作者/潘絜兹,来源/中国美术馆
张议潮为什么知道吐蕃气数已尽呢?当然不是碑文上艺术性记录的观天度地那么简单,而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汇聚的结果。
会昌年间(841-846),“天时”的天平偏向了日渐衰微的唐朝,由于气候的变化和吐蕃管理的混乱,连年的灾荒让吐蕃国力衰减,粮食成为遏制吐蕃扩张的一大阻碍,而多年来吐蕃在西北的烧杀劫掠大大减少了劳动力,使得万亩良田尽成焦土,在没有储备粮的情况下,常常是“人饥疫,死者相枕藉”。
地利方面,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因为灭佛运动伤害了广大佛教信徒的感情,被密宗高僧拉隆·贝吉多杰射死在拉萨大昭寺前。他死后,云丹、沃松二王分裂,吐蕃进入军阀混战时期,吐蕃洛门川(今甘肃武山东南)讨击使论恐热(又叫尚恐热)自封吐蕃大相起兵“靖难”,拉上党项、嗢末、吐谷浑三个部族,大反云丹。号称“天道助顺,功无不成” 。就在论恐热挥师西进势如破竹、以为要成为吐蕃新王时,却被鄯州节度使尚婢婢诈降后伏击,尚婢婢部将拓跋怀光大败论恐热于南谷,随后二人攻伐不断。论恐热为人残暴,《资治通鉴》对其暴虐的行事记载得非常详细:“遂大掠河西都、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河陇百姓饱受兵灾之苦,却也因吐蕃内乱,让张议潮等人看到了趁乱光复河西的希望。
人和方面,唐庭、陇右百姓与张议潮所率起义军同时响应。
东面是唐廷,在边关事宜上被压迫多年的朝廷终于开始反击,大中元年(847),河东节度使王宰率代北诸军于盐州大败论恐热。
中间是陇右百姓,数十年思归的唐民趁着吐蕃内讧,纷纷策动在吐蕃为官的遗民叩塞请降,于是大中三年(849)二月,吐蕃秦州(今甘肃秦安西北)、原州(今宁夏固原)、安乐(今宁夏中宁西)三州及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萧关等七关守将纷纷请降。
唐廷打开了久久封闭的国门,下诏出兵,军容威整的迎接三州七关军民,泾原节度使康季荣、灵武节度使朱叔明、邠宁节度使张君绪、凤翔节度使李玭,四镇节度同时西进,接应陇右遗民,此行将士高歌猛进,几乎兵不血刃地收复了三州七关,只凤翔兵与吐蕃战于陇州,其中泾原军的前身系驻扎于西域的安西军和北庭军,当年为赴难随猛将李嗣业回援关中。
这次收复虽未打通河西,却使得长久低迷的唐军士气为之一振,为远在沙州的张议潮起义军牵制了火力。宣宗皇帝罢免主和的宰相周墀,将收复河湟失地提上朝廷的议程。大中三年(849)八月,三州七关军人百姓千余人赴长安面圣,宣宗亲临延喜门接见河陇军民,众皆欢呼跳跃,当即换回汉人衣冠。《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四》载:“八月,河、陇老幼千馀人诣阙,己丑,上御延喜门楼见之,欢呼舞跃,解胡服,袭冠带,观者皆呼万岁。”
再看处于孤悬之境的西北,张议潮于稍早时动心起念,在不知道唐廷动向的情况下,做出了东进长安、打通河西的决定。这一年,张议潮49岁。他在沙州府衙前振臂起义,“率貔貅之众,募敢死之师”,奋战收复了沙州,继与吐蕃正规军交兵。张仪潮接管了沙州后,吐蕃军前来驰援,将沙州团团围困,张议潮又“启武侯之八阵,纵烧牛之策”,大破吐蕃。
夺取沙州后,张议潮剑锋直指瓜州,趁势攻克,在瓜沙二州立稳脚跟。立即派遣高进达等人奔赴长安报捷。此行山高路远,九死一生。为保证消息顺利抵达长安,张议潮一连派遣十支使团,分十路前往长安,这支心系汉祚的无名使团,或死在奉天,或死在回鹘,或死在吐谷浑,或死在吐蕃,其慷慨悲歌,与十三壮士归玉门相仿。
张议潮起事收复瓜沙是在唐廷收复陇右三州七关之前,因此有首义之功。在夺取瓜沙二地后,张议潮并未停止远征,而是加紧了东进的步伐,攻城野战,克获张掖、酒泉,并逐步收复其余九州之地。书接文首,张议潮之兄张仪谭于大中五年(851)七月奉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一州的图辑,作为第三队使团抵达长安报捷,至此,除凉州外,河西十一州重镇全部光复。宣宗大喜之余,颁布诏令,宣布在沙州置“归义军”,授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张议潮所率兵马,终于有了自己的番号,成为西北一只独特的唐军,归义军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3年来,张议潮率领归义军南征北战,东荡西除,恢复唐土。咸通二年(861),河西最后一座重镇凉州光复,至咸通七年(866),西州、轮台、清镇等城光复,吐蕃势力被逐出河西之地,河西走廊再次被打通。
《张议潮变文》(残缺),叙述了唐大中年间沙州归义军领袖张议潮率领民众击破异族侵扰、收复河湟之事。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号为Pelliot Chinois 2962。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
此时的张议潮,已年过花甲。史书这样记述张议潮收复失地的功绩:“(张议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西河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全唐文·卷七百五十》)
在完成了光复西北的大业后,张议潮的历史使命就此完成,随即受诏前往长安。入朝后,朝廷授其为右神武统军,晋升为司徒,并赐宣阳坊宅第,给予优厚礼遇。五年后,年逾古稀的张议潮病逝于长安。这个少时以封常清为榜样的关西之将,早已实现宏愿,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
张仪潮呕心沥血收复的河西,在日渐衰弱的唐朝统治下,又将走向何处?这面大唐归义军的旗帜,又将为大唐矗立多少年?他与归义军的时代悲歌,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家国大义,更是中原文化护佑一方百姓的士人精神。
参考文献:
刘昫,等.《旧唐书》
欧阳修.《新唐书》
薛居正.《旧五代史》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吴廷燮.《唐方镇年表》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
冯培红.《敦煌的归义军时代》
冯培红:《汉唐敦煌大族与西域边防》
杨秀清:《敦煌西汉金山国史》
敦煌汉文写本 :《张淮深变文》
唐咸通乾符年间的西州回鹘政权——国图藏BD11287号敦煌文书研究
END
作者| 江映烛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国历好物
国家人文历史再出好书
纵览华夏三千年的朝局动荡
俯瞰从商到清的中国政治兴衰
↓↓点击下方图片,直达现场↓↓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的永远18岁~
标签: